www.chinawtc.cn
业内动态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发展旅游休闲关乎民生福祉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发展旅游休闲关乎民生福祉。”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的意义、下一步如何推动落实以及过去五年旅游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人民画报记者专访。

  人民画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各界持续热议。您认为为何大家关注纲要?纲要出台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

  邵琪伟:旅游、休闲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二者都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的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验性活动。不同之处在于,休闲较旅游活动的外延更宽,观光度假是休闲,康体娱乐是休闲,读书看报也可以是休闲,休闲包含了旅游,而旅游则是一种异地的休闲。从概念上可以看出,旅游休闲关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乎人的幸福与和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相当多的人群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亚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约7亿左右,慢性病患者达2.6亿,其中高血压约2亿人,糖尿病人约2300万,我国用于治疗慢性病费用相当于GDP的8%。此外,我国精神卫生类患者约1600万,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经济快速转型期,科学处理工作与生活的节奏,确保人们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正是从关注国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旅游休闲需求出发,同时顺应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全民的健康生活做出指导和规划。应该说,《纲要》的颁布施行,是国家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突破,即由过去一直强调的以“国计”为重转向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人的生活质量,更加关注“民生”;由过去的工作第一,生活休闲其次转为工作与休闲并重、会工作也会休闲。这既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也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

  于百姓而言,旅游休闲本身是为了使生活向更愉快的方向发展。《纲要》的出台顺应了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和期待。通过积极引导树立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理念,有利于改变千百年来国民重工作、轻生活,重生产、轻消费的理念,建立起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有利于让更多的国民投身旅游休闲,并通过休闲活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现实,在休闲过程中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推动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说,编制出台《纲要》,不只是为产业化服务,而主要是为广大民众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受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人民画报:您认为推动纲要落实要重点解决哪几个问题?怎样落实好大家关心的“带薪休假”?

  邵琪伟:《纲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推动《纲要》落实,重点要抓的也是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树立正确旅游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降低旅游休闲消费门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解决好该不该旅游休闲、有没有时间旅游休闲、能不能旅游休闲得好等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国人认为旅游休闲是不思进取,习惯于把休闲与进步、休闲与发展、休闲与生产对立起来。实际上,健康的旅游休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休闲能够促进健康、增长知识、引发创造,会休息才会工作,会休息才会成功。纲要的出台事实上也为旅游休闲正了名。目前,休闲观念尚未深入大众文化,这也是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推动纲要落实重点之一就是要广泛宣传,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休假休闲权利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关心支持旅游休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纲要》公布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对“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这一目标,有许多评论。我想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出台纲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动带薪年休假制度得到落实。全面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是满足居民旅游需求、分散出游时间、保障旅游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公布带薪年休假制度五年来,落实情况逐年改善。但由于这项制度刚建立不久,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时间。从国际上看,自法国1936年首次建立带薪年休假制度到上世纪70年代全面落实,历时数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职工带薪年休假将会逐步得到全面落实。

  除了普及休闲意识、保障休闲时间,加大旅游休闲产品供给、降低旅游休闲费用、完善休闲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也是我们工作着力的重点领域。要通过加快改造和提升国民休闲的基础设施和条件,降低旅游休闲的成本,使全民的旅游休闲更加便利和优惠,全面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收入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休闲需求,真正实现中国休闲的普遍化、休闲权利的均等化、休闲推进的一体化,体现《纲要》的全民性、全国性特征。

  此外,在纲要实施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市先行先试,陆续推出一系列引导和支持本地居民旅游休闲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纲要》发布后,相信会有更多的省区市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当地实际和特点,制定并推出具体安排和措施,从而推动《纲要》的具体落实。

  人民画报: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旅游、文化消费大幅增长”。您认为过去五年旅游业主要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

  邵琪伟:过去五年,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到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成为我国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我国旅游业妥善应对了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国务院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旅游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旅游立法工作实现了重大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旅游法草案并听取了国务院关于旅游工作的报告;推动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首次互设常设旅游办事机构;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旅游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已经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推动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出境旅游对全球旅游市场贡献率达8%左右,14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推动形成各个层面支持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局面,全国有26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中17个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与24个省区市、15个部门构建了合力发展旅游业的机制与平台。

  此外,在一系列考验和挑战面前,旅游行业也交出了合格的答卷。比如,我们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旅游工作,实现北京奥运会旅游服务零投诉、上海世博会旅游团队安全和服务质量零责任事故。“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旅游战线全力救助和安全疏散了5万多名海内外游客,其中团队游客1.11万人,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成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都值得全行业认真总结和铭记。

  人民画报: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大”形容某个概念,也有“大旅游”的说法。您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是怎样的?

  邵琪伟:“大旅游”很难用一句两句话概括。我们可以从1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一些“大变化”,来看“大旅游”所呈现的格局。

  比如,我国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0年来,我国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第5升至第3,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从2001年的18个增至目前的148个,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比如,我国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形态向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产业方向发展转变。旅游业由单一产业形态向产业融合转化,横向、纵向合作力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与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与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全面融合,带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概而言之,旅游已从少数人的享受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旅游投资向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方向发展;旅游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化特征更加明显;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信息化正助力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旅游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跨国界、跨地区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这些都体现了“大旅游”发展的趋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两大战略目标”、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实际上勾勒出了“大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研究和把握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全行业业已形成的通过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信息化带动旅游业转变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坚持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基本属性,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同时继续巩固国内旅游在三大旅游市场中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进一步发挥好旅游业的社会功能,服务于民,造福于民,最终实现旅游业新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展望未来,如果更多的人都能尽情地参与旅游休闲,如果更多的人都能便利地享受高品质的旅游休闲,我想,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格局,也是全体中国人心中的“旅游强国梦”。